您好!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!
当前位置《平和网》> 新闻中心> 平和新闻 > 正文

满面春风是语堂

——访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

作者:☉黄荣才 来源:闽南日报 时间:2015-09-25
编辑:周艺桂 点击数: 字号:

9月22日,平和县邀请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到林语堂故居“语堂沙龙”讲授“平和林语堂的平和世界”专题讲座。这是王兆胜第三次在平和县开设讲座,在讲座前后,笔者就林语堂研究的相关问题,对王兆胜做了专访。

问:作为中国第一个以林语堂作为博士论文写作对象,听说您最初的写作对象不是林语堂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?

答:因为林语堂吸引了我。我在博士论文的准备过程中,拜读了林语堂的作品,他的创作风格和人格修养吸引了我。读他的作品,有一种升腾感,是让人往上走的。虽然当时林语堂研究还不“热”,但我预感到研究林语堂有开创性,有突破感。于是我列了一个一万多字的提纲,以此说服我的导师,同意我转变研究方向。

问:在研究林语堂的过程中,如何看待林语堂?

答:林语堂出生于平和,平和的心境是林语堂的性格标签,我们看过许多林语堂的照片,满脸平和笑容,托着个烟斗,让人看了很温暖。但林语堂不仅仅是平和,平静之下还有涡流,平和之下有激情。虽然,他生命中有许多矛盾和困境,自诩为“一捆矛盾”,但他善于化解,并在化解中蜕变。林语堂的人生经历了积极——消极——积极的转变,有着不一样的轨迹。从某种意义上,林语堂是人生的舞蹈者,他一直深信,快乐是人生的使命。

问:在林语堂的著作中,哪些是您推崇的?

答:林语堂曾经很自信地说,在他的著作中,有两三本是值得一读的。从现在回头看,值得一读的岂是两三本。个人看来,林语堂小说作品中以《红牡丹》为最,它塑造了红牡丹这个人物,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新的人物形象。传记作品中,《苏东坡传》是无可争议佳作,文中的人物和林语堂的性格有太多相似之处。而《生活的艺术》《吾国与吾民》是林语堂集中文化翻译的大成之作,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。我也很喜欢林语堂的《八十自叙》,书不厚,却是林语堂一生自我的概括,写入了林语堂成功的座右铭、人生的领悟,也体现了一种纯熟的美学意蕴。

问:如今的林语堂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?

答:林语堂研究越来越热,许多人开始关注林语堂、研究林语堂,但从总体上说,林语堂研究还是后继乏人,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仍然较少。而且有些研究者不精通外文,对林语堂有关的译本研究存在“吃剩饭”的感觉,无法抵达林语堂的实质。另外,林语堂的不少文章中蕴含着浓郁的闽南文化,对闽南文化不了解的人也存在阅读和研究的不便,甚至是障碍。

问:对平和推进林语堂文化发展有何建议?

答:平和县这些年一直在推进林语堂文化的研究、挖掘和宣传,做了大量的工作。这次到平和,仍然感受到平和人对林语堂的痴迷,可以感受到平和有一群人是真正热爱林语堂,是把林语堂文化当成事业在做。对于今后的平和林语堂文化挖掘和研究,我觉得,要着力打造一本林语堂研究的刊物,做成所有林语堂研究人员爱读、喜欢投稿的刊物;要丰富馆藏,把林语堂文学馆打造成资料最全、管理规范、查阅方便的集中地。平和将会是所有林语堂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绕不过的地方。

人物名片:王兆胜

王兆胜,男,1963年生,山东蓬莱人。文学博士、编审,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。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,南开大学、河南大学兼职教授。先后出版《林语堂的文化情怀》《生活的艺术家林语堂》《闲话林语堂》《林语堂的文化选择》《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》《林语堂大传》《林语堂正传》《林语堂与中国文化》《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向度》《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》《文学的命脉》等著作15部,曾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、2007年《当代作家评论》奖、第三届“红岩文学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