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!
当前位置《平和网》> 新闻中心> 平和新闻 > 正文

满面春风是语堂——访谈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

作者:黄荣才 来源:平和网 时间:2015-09-24
编辑:朱国文 点击数: 字号:

9月22日,平和县邀请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到林语堂故居“语堂沙龙”讲授“平和林语堂的平和世界”专题讲座,王兆胜曾多次前来平和林语堂故居参观,这是他第三次在平和县开设讲座,在讲座前后,笔者就林语堂研究的相关问题,对王兆胜做了个访谈。

问:王兆胜博士,您是中国第一个以林语堂作为博士论文写作对象,但我听说您最初的写作对象不是林语堂,而是鲁迅,您当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。

答:因为林语堂吸引了我。当初我的确是选择鲁迅作为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,但在阅读和准备的过程中,我读了林语堂的作品。林语堂创作风格和人格修养的平和吸引了我,平和是林语堂的精神支柱,读他的作品,让人不是沉淀,不是向下走,而是有一种升腾感,是让人往上走的。虽然当时林语堂研究还不“热”,但我预感到研究林语堂有开创性,有突破感。于是我列了一个一万多字的提纲,以此说服我的导师,同意我转变研究方向。20多年了,林语堂对我的影响一直存在,深入到我的精神深处。

罗奇伟 摄

问:您在研究林语堂的过程中,您是怎么看林语堂这个人?

答:林语堂出生于平和,在平和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,接受启蒙教育。他身上的平和印记很多,语言、风俗、小吃,坂仔山水的影响,平和文化的浸染。在他的文章中有许多地方都是直接写到平和。可以说,平和是林语堂无法绕过的故乡,在林语堂的记忆中,有两个地方是他始终无法忘怀,一个是故乡平和,一个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北京。平和还是林语堂的性格标签,我们看过许多林语堂的照片,满脸平和笑容,托着个烟斗,让人看了很温暖。但林语堂不仅仅是平和,属于平静之下有涡流,平和之下有激情。其实,他生命中有许多矛盾和困境,经济的困境和尴尬好多次困扰林语堂,文学观念的矛盾、政治观的矛盾、教会思想的矛盾、情感问题的矛盾等等,因此林语堂自诩为“一捆矛盾”,是各复杂的人。但林语堂善于化解,善于在化解的过程中蜕变。他曾经激烈过,上街和军阀军警搏斗、以手中的笔冲锋、积极宣传抗战等等,但林语堂又善于“撤退”,面对失败,他明智地选择撤退,从他与陈锦端失败的爱情可以看出,他不是寻死觅活,或者做无谓的争取,而是“撤退”,选择和接受了廖翠凤,把与廖翠凤的婚姻经营成为典范。不过他不仅仅是和陈锦端“相忘于江湖”,而是把陈锦端藏在内心最柔软的深处,“供着”,林语堂用强光把陈锦端打亮,让她留存在自己的记忆,目光清澈、平和。林语堂的许多成功其实和他的“撤退”有关,在追求的过程中,他不是以拳击手的身份出现,而是以太极的方式平和地前进。林语堂的人生从积极——消极——积极,有着不一样的轨迹。从某种意义上,林语堂是人生的舞蹈者,他一直深信,快乐是人生的使命。

罗奇伟 摄

问:在林语堂的著作中,哪些是您推崇的?

答:林语堂曾经很自信地说,在他的著作中,有两三本是值得一读的,其实,从现在回头看,值得一读的岂是两三本。在我个人对林语堂著作的阅读中,小说上,我认为写得最好的是《红牡丹》,这本书虽然没有《京华烟云》的恢弘、丰富、复杂,但它塑造了红牡丹这个人物,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新的人物形象。红牡丹这个人物形象和其他的作家的角度不同,它不是以男性为主角,不是写男性对爱情或者女人的选择,而是以女性为主导,写了女性对男人的理解和选择。红牡丹敢爱,她经历了好几个男人之后,发现再好的男人也是残缺的,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。这时候,红牡丹不是绝望、痛苦,而是选择了一个农民结婚,生了一堆孩子。《红牡丹》彰显了一种残缺生活的平淡,这某种意义是林语堂自己内心的写照,他爱陈锦端,却和廖翠凤结婚,这也是残缺,不过林语堂把婚姻经营成典范。在林语堂的传记中,写得最好的无可争议,是《苏东坡传》,苏东坡是个平和的人,和林语堂的性格有太多相似之处。而《生活的艺术》《吾国与吾民》是林语堂集中文化翻译之大成的作品,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。我欣赏的还有林语堂的《八十自叙》,这本书不厚,却是林语堂一生自我的概括,写林语堂成功的座右铭,人生的领悟,体现了一种纯熟的美学意蕴。文字干净,凝练,优雅,有部分段落已经成为经典。《八十自叙》的价值在于它传递了林语堂的文化观念、文学观念、人生观念,传达了正——反——和这样的人生发展轨迹,彰显了林语堂从积极到消极再到积极的的人生态度,他告诉我们,人生要盯住它的意义,无论这社会如何喧哗,最终将归于平静,从这点上说,林语堂可以说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而且我认为,林语堂的创作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是他的绿色的文学创作,他不是像某些作家,推进的是暴力的写作,污染的写作。他内心平和,于是对一草一木关注,对女性崇拜,他在善于用幽默化解中还善于超越,超越具体的意象,美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林语堂即使看到悲剧也不简单就是悲观,讲究人生的智慧,追求有意义的人生,他以深受平和山水影响的纯朴、自然的人生观,温暖的心,构建了平和、和谐的文字。

问:在您的感觉中,您认为如今的林语堂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?

答:林语堂是越来越热了,也有不少人关注林语堂,研究林语堂,但从总体上说,林语堂研究还是存在后继乏人的现状,年轻的研究者比较少。而且林语堂的研究存在着外文关的障碍。现在有些研究者,因为外文不精通,只能依靠中文译本做研究,这样的研究有吃剩饭的感觉,毕竟翻译之后,有些林语堂的精华已经存在“信号衰减”的问题,无法抵达林语堂的实质。而且林语堂的不少文章中蕴含着浓郁的闽南文化,对闽南文化不了解的人也存在阅读和研究的不便,甚至是障碍。

问:您对平和在推进林语堂文化发面有何建议?

答:平和县这些年一直在推进林语堂文化的研究、挖掘和宣传,做了大量的工作。这次到平和,和我以前来平和又有许多不同,相同的是对林语堂事业的痴迷,可以感受到平和有一群人是真正热爱林语堂,是把林语堂文化当成事业在做,当成一种追求。对于今后的平和林语堂文化挖掘和研究,要着力打造一本林语堂研究的刊物,做成所有林语堂研究人员爱读、喜欢投稿的刊物;要丰富馆藏,把林语堂文学馆打造成资料最全、管理规范、查阅方便的集中地。平和将会是所有林语堂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绕不过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