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!
当前位置《平和网》> 精美图库> > 正文

李平生美术作品—蒸蒸日上

作者:平和网 来源:平和网 时间:2009-07-24 编辑:朱国文 点击数:
图片简介:

摆渡在“物“与“心”之间的艺术求索者
——美术评论家:卢柯强 

        在艺术实践中,每一个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艺术选择与艺术取向,在这一过程中,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,也是互为补充的。唯其如此,艺术才能根据个人的感觉、体验与气质,走向深入,走向成熟,并逐渐行成自己的形式、语言与风格。一个画家对艺术境界的感悟层次,是通过绘画语言来表现。李平生对色彩的驾驭,已经很见功力,无论是景物的春夏秋冬,日月的阴晴圆缺,色彩的艳丽和朦胧,感情的热烈或平缓,他都始终把握着一个点,对绘画语言的应用——生动、准确、和谐。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来说,它不仅仅是表现了画家对绘画技巧运用成熟,同时也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,对人生的认知水平,展示出他的情感世界是否圆融、通达,只有这一切都趋于完满,才会经营出一个和谐的色彩世界,其实这些作品已不是生活的原形,而是作者升华到对人生感悟的表现。 
        事实上,这是一个客观与主观的调整过程,物象与心象的调整过程,艺术史上所有的画家几乎都是在这一调整中,创造了自己的作品,并一步步走向艺术的彼岸。 
        画家李平生,就是这样一位处于两者之间的画家。他的作品,从早期对故乡风情的陶醉、对福建崇武惠安女的讴歌所形成的抒情浪漫画风到近年的对理想、梦幻与自我心绪表达的作品,说明了他是一位摆渡在“物“与“心”之间的艺术求索者。 
        早期,李平生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对生活,对周围世界的现实性观察与浪漫情怀的抒发,他在诸多的关于故乡的土地,农舍、田园中,抒发了一种“怀乡”的深情,在那蕴含着不乏现实精神的笔触与色彩中,他强调了客观对象与主观情思之间的融合,特别是在形、色之间灌注了主观情感都可以见出画家当时的审美取向与情趣特点。尽管这些作品中有深情、有忧郁、也有伤感,但它仍然囿于“物”的局限,“心”并未在画面中自由驰骋。不过,这一时期的作品,仍能让我们看到李平生作为画家的抒情气质与写实功力。 
        事实上,任何一种艺术形式,风格都不是永不消逝的守护神,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必然对艺术形式、语言提出新的与更高的要求。当李平生在北京画院深造时,打开了他的眼界,他觉悟到自己应该站在当代人类文化的综合点上,应该认真研究艺术规律与艺术本质,自己创作的切入点也应该从物象提升到心象、从客观转向主观、从外部规律转向内部规律。观念的变化,认识的提高,必然导致作品内涵的深化与风格面貌的嬗变。 
        从这时起,李平生开始了向“自我”,向内心求索。他画了一批超现实、更具梦幻特点的西藏题材作品、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体味到一种不确定与模糊朦胧的意绪,并沿着这一非现实的思路去体验一种难以扑捉的美感。从整体来看,李平生的作品嬗变其内在因素,应该看作是内心的需求,也是理想的驱使。他笔下营造的非现实的西藏理想图景,是精神性的,是极其形而上的。或许,这里面需要破译的是心灵之谜,但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殊异的美感样式。至少,可以看出,在点、线、色之间,画家的心灵是自由驰骋的,而画家从“物”向“心”的摆渡,使他解除了束缚与羁绊,给他作品带来了更为丰富与广阔的内涵。 
        在艺术创作中,“物”与“心”、“我”与“非我”之间的关系,是存在始终的,每个画家都不能脱离他的苦扰和纠缠,每个画家都在从自我出发去抉择自己的取向。李平生的作品表明,他越凭感觉与内心体验去创作,经验与技术已不是第一位的。他的近期创作,正是凭借感觉去接近自由的,而内心的自由直接导致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,诚如一位学者所说:“寻找太虚之城比寻找人间之城更容易”,因为在恍兮惚兮的超验领域,我们才能振动想象的翅膀,日行千里。 
        李平生以自己的辛勤努力与不倦实践表明,他正在做从此岸向彼岸的摆渡。

请选择您浏览这篇文章时的心情:        《查看心情排行》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
[err:标签'评论标签'不存在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