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!
当前位置《平和网》> 新闻中心> 平和新闻 > 正文

【闽人智慧•漳州篇】传承非遗匠心 做好“龙”的传人

作者:林泽霖 来源:闽南日报 时间:2023-06-19
编辑:王蓉 点击数: 字号:

▲李渊财与他制作的龙艺模型

平和龙艺是每一个平和人的乡愁符号。每年的元宵节,在平和县城,群众熙熙攘攘,数百米长的龙艺队伍穿梭在大街小巷,如同舞动的巨龙。夜晚,“巨龙”身上张灯结彩,璀璨无比。

近日,笔者在平和县文博中心的文化馆里,看到一条龙艺手工模型,再次勾起元宵记忆。这条龙艺模型长约20米,由“龙头”“彩楼”“艺节”“龙尾”组成,在造型、结构和材质上基本与元宵踩街的龙艺相同,只是体积和长度小了许多,“虽然这个模型比元宵踩街的龙艺要小3倍多,但花费的时间可不比踩街的龙艺少。单单这些彩花我就剪了好多天。”制作模型的师傅李渊财说。

李渊财今年60岁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扎制龙艺,是名副其实的“非遗”传承人。每年的春节前后,他就忙碌起来,定造型、搭彩楼、剪彩花、扎龙艺等,每一个环节他都力求完美。30多年来,大大小小的平和龙艺在他的巧手下变幻着花样,期间,他独具匠心地设计扎制过118节“艺节”近400米长的超长龙艺,也设计搭造过高24米、宽30米的气势宏伟的巨型彩楼。

站在龙艺模型前,李渊财向笔者讲述了他扎制龙艺的经历。“我从30岁左右开始扎制龙艺,从最开始简简单单的10几节,扎到现在的100多节,每一年都在突破改进。”上世纪90年代初,李渊财刚接触龙艺扎制的时候,并没有引路人,他几乎是摸着石子过河,自己探索出龙艺扎制之法。“老手艺人不扎了,我只能看着往年的照片去摸索扎制之法。”李渊财说,那时候的龙艺都很简单,艺板搭一搭、锁一锁,围个龙鳞彩布,插几朵花,挂几个灯笼,再绑上龙头龙尾就可以上街了。他接手之后,开始逐年改进,“龙艺一拉出去,群众就会提意见,好的意见我们就采纳下来,到次年就改进,所以每一年的龙艺都会有所变化。比如生肖元素的转换、彩楼造型的变换,还会增加一些龙飞凤舞、龙凤呈祥的造型。”

“龙艺不仅要继承传统,还要与时俱进。”李渊财说,与时俱进也是变化,它主要体现在龙身上的一些宣传标语的更换,比如2008年融入奥运元素,几年前挂上移风易俗的标语,近几年的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宣传等,“这样我们就能把传统的民间艺术和当下的紧贴时代的教育结合起来,让古老的传统龙艺焕发出新的光彩。”李渊财说。

平和龙艺起源于明末清初,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,是一种以自发性、娱乐性、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。2019年,平和龙艺扎制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作为“非遗”传承人,李渊财想着要如何把龙艺做得更精美,想着要如何把它传承下去。近日,平和一中将开办龙艺制作社团,李渊财被聘为龙艺制作社团老师,他特别开心,“我会把我的技能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大家,让‘非遗’龙艺代代相传。”☉林泽霖 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