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!
当前位置《平和网》> 人文典故> > 正文

千人拱手磁器口

作者:管金定 来源:且听风吟 时间:2016-09-20
编辑:周艺桂 点击数: 字号:
编辑按:     “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”“池水渐凉蝉唱稀,长空雁阵岭南飞。”这些立秋诗句,描写的应该是北方的秋景吧,起码对于火炉城市重庆来说是很不贴切的。重庆的夏天特别漫长,往往立秋过后很长的时间里仍然是热浪滚滚,酷暑难耐。而一旦等到稍有凉爽的秋意后,仿佛又一下子进入了冬天。故而,当地人常说重庆是没有秋天的。

    这不,今年立秋过后已经十几天,虽说中间还下过好几场阵雨,可重庆一直都是高温酷暑天气,其间,有媒体曾报道地表温度高达65摄氏度。就在这样一个初秋时节的酷暑日子,我和好友同游了千年古镇磁器口。

    磁器口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,距离繁华的主城区仅有3公里。主城到古镇的交通相当方便,我们从南坪乘坐808路公交车,终点站就是磁器口。或许是因为重庆近几年发展太快,公交车驶进终点站,我们却丝毫没有觉察到已进入城郊,仿佛仍在繁华的市中心。

    公交站旁,两侧仿古建筑鳞次栉比,带有浓重的明清色彩,造型独特,风格各异,既古朴典雅,又高大宏伟。我以为这就是千年古镇了,后来看了指路牌才知道这只是古镇的“迎宾大道”——磁童路。

    沿磁童路往前走百来米,左转穿过人行横道,便可见古镇入口处之牌坊。可能受磁童路街道宽阔,建筑高大的视觉影响,与古镇建筑颇为协调的牌坊则显得小巧。倒是牌坊上的对联,更是引人入胜,“白日里千人拱手,入夜来万盏明灯。”不仅字写得龙飞风舞,且形象生动地记录古镇千百年来的繁荣景象。

    古镇门口也早已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。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们纷纷在磁器口牌坊前摄影留念,更多的年青人则摆出各种姿势玩自拍。看来,“白日里千人拱手,入夜来万盏明灯”,早已不只是磁器口古时的繁荣景象,也正是当今磁器口的热闹盛况。

    步入古镇,街道骤然变窄,显得特别拥挤。两侧商铺林立,紧紧相拥。行人摩肩接踵,移步艰难。身临其境,仿佛就置身于繁华拥挤的大都市,又仿佛正在赶年前的最后一个场。如有人站在商铺前询价或照相,后来者就只好停步等待。

    一条油光发亮的青石板路,迎来送往了多少的商旅游人,见证了磁器口的千年兴衰。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(公元998年至1003年),明朝时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,开始繁荣,清末民国时为鼎盛时期。直到上世纪60年代,随着码头的搬移,以及公路运输业的发展,热闹了千余年的磁器口终于安静了下来,并逐步开始衰落。

    磁器口因山上有白色巨石崖壁而初名白崖场,后因明建文帝曾在场上的宝轮寺隐匿四五年,世人遂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,白崖场也因此改称为龙隐镇。清朝初期,龙隐镇盛产瓷器,远销蜀外,名声远扬。后商人们因方便顺口,慢慢地就把龙隐镇叫成了瓷器口。因“瓷”与“磁”相通,后又被叫成磁器口,一直延用至今。

    沿街建筑多为竹木结构,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,极具川东民居特色。铺面多为一进三间,长进深户型。看起来铺面不大,但里面却很深。古旧的老屋里大多经营着颇具当地特色的土特产、名小吃,以及全国各景点大同小异的旅游商品,或水果、糖画、棉花糖等,偶尔也有书画、服饰等商铺,无不琳琅满目,令人目不暇接。

    有一间叫“鑫记杂货店”的商铺则颇为特别,无论是门面、匾额,还是铺内摆设,都是陈旧而简陋,虽然柜台上还立有一块同样陈旧的“货真价实,童叟无欺”牌子,但几乎没有一点现代商品。商铺门前有一个蓬头垢面的人物铜像,左手握草帽,扣于胸前,右手撑在背后的石砌台阶上,台阶上还放着2只重叠的箩筐,并斜靠着一根棒棒。如果不看介绍,你一定会把他当成了重庆特色的“山城棒棒”了,可他却是家喻户晓、大名鼎鼎的《红岩》小说中的“疯老头”,共产党员华子良(原型叫韩子栋)。而这家“鑫记杂货店”也正是川东地下党秘密联络点。

    古镇的小吃、美食颇为闻名。毛血旺、千张皮、椒盐花生,已成为享誉四方的“饮食三宝”。古镇鸡杂、手工酸辣粉、手工糍粑等百吃不厌。最为出名的,当属是古镇麻花。古镇上有好几家都标为总店或老店的麻花店,每天都是排着长队购买。

    古镇最有特色的是茶馆。百来米长的老街,开有十几家茶馆,古风犹存。据介绍,当年镇上茶馆最多时达百余家,袍哥、水手及闲杂人等都爱进茶馆喝茶、摆龙门阵,甚至达官贵人、名人学者也喜来此了解民情。古镇茶馆的特色是配套有说书服务,各家茶馆纷纷邀请说书艺人登台挂牌说书,招徕生意。有的还配套有川剧坐唱、四川清音、四川竹琴等艺术表演,故称“书场茶馆”,又称“艺人茶馆”。

    相比街面上的热闹情景,铺面后边的院落则显得冷清。然而,正是这些冷清的院落,或许就隐藏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。黄桷坪巷就有一个“翰林院”,原为晚清孙氏私塾,因孙家共有3人考中举人,另有2学生高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故有“一门三举子,五里两翰林”之说。所以,当地老百姓就把这所私塾称为“翰林院”。

    而距离“翰林院”不远处,还有一个“钟家院”,其显赫丝毫不逊于“翰林院”。“钟家院”的主人叫钟云亭,自幼聪颖好学,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经人推荐任慈禧太后外采办,深得重用。后钟云亭告老还乡,便在北京请人设计好图纸,回到磁器口修建了这个既有北方院落特色,又极具南方民居特色的院子。

    说起“钟家院”,不得不说的是两副对联的故事。据称,钟云亭告老还乡修好房子后,认为自己生活富裕,且有神灵相助,便把管教子女及家务杂事全交给了夫人李氏,自己成天在外喝酒泡茶馆。李夫人颇为担忧,苦思多日后写下一副对联:金鸡引路,莫道因缘有蹊跷;衣锦还乡,仍需从头做文章。

    这里还有一个传说。某年,钟云亭到东北为慈禧采购寿诞物品,恰遇大雪,河流结冰,车马受阻。一天晚上,正当钟云亭焦急万分,苦思冥想过河之策时,忽见远处灯光闪动,走近一看,乃一庙宇,供奉着一只硕大的金鸡。他暗暗称奇,诚心诚意地磕了三个响头。次日天明,钟云亭听到几声鸣叫,赶忙起床,却发现一串鸡脚印直通对岸。于是,赶紧招呼人马,循着鸡脚印过河,终于圆满完成采购任务,受到了慈禧犒赏。

    李夫人对联中的“金鸡引路”,便是典出于此。钟云亭何等聪明,回家看到夫人的对联后,心生惭愧,也立即写了一副对联:琴棋书画,熟能生巧;之乎者也,勤可补拙。从此,钟云亭收回浮躁之心,安心教育子女,热心帮助邻里,乐善好施,在磁器口留下了很好的口碑。

    据称,李夫人的笔墨端庄娟秀,朴实无华。而钟云亭的书法则似有雷庭万钧之势,但却又含而不发,极其收敛。只可惜两副对联的真迹已毁。

    除了一些名人院落外,僧侣道长们也常常隐在“闹里有静”之处。磁器口有“三多”,除了茶馆多、名人足迹多以外,那就是庙宇多了。小小磁器口,居然有“九宫十八庙”之说,宝轮寺、云顶寺、复元寺、文昌宫等等。但大庙宇毁于战火,只留下残垣断壁。

    最出名的寺庙是宝轮寺。宝轮寺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,鼎盛时方圆30余华里到处都是神殿庙宇,僧侣达300多人,禅房100多间。后大多建筑后毁于战火,所幸大雄宝殿保存完好。大雄宝殿采用全木结构,整个建筑组合末用一颗钉子,殿中两柱基石,一柱凸出地面尺许,一柱凹下几寸,历经千年,两柱平衡无歪斜之势,真可谓巧夺天工,堪称一绝。更为神奇的是,佛像座前的放生井直通嘉陵江九石缸河滩,相传有人曾投鸭于井中,事后在九石缸出现。

    文昌宫则是道观中最热闹的地方,有旧时民谣为证:歌乐灵音寺,龙隐凤凰台,渠涪文昌水,石马桂花香。而百年道观宝善宫,却是清代和民初时期道教及民间许多神教信仰者活动场所,20世纪30年代初,政府废旧学办新学,就在此设立嘉陵小学。

    至于名人足迹多,那可真是其他古镇无法比拟的。大明皇帝曾在宝轮寺隐匿几年,曾致磁器口改名龙隐镇;四川总督刘湘开办炼钢厂、机修厂,使磁器口成为四川最早的炼钢基地;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吴宓,曾在磁器口传道授业、著书立说;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、美籍华人丁肇中曾就读于磁器口的嘉陵小学。而磁器口的凤凰山,曾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员会驻地,更是聚集了徐悲鸿、傅抱石、王临乙、张书族、丰子恺、宗白华等众多的全国知名的美术家及美学家。

    一条青石板路,承载着磁器口千年历史,但她却很短,仅用3个小时,我们就已走完大街小巷,终于来到了最值得期待的磁器口码头。从正街到码头,有一条长长的梯坎,两侧虽是坡坡坎坎,但也是商铺林立,密密麻麻。我来不及参观两侧商铺,就迫不及待地直奔码头。一口气下完数十级梯坎,便是一家茶馆。来时看过资料,本想在此叫上一杯老鹰茶,倚江细品,慢慢地欣赏一番磁器口兴也因“她”,衰也因“她”的嘉陵江码头。然而,江面上除泊有2艘亦开有茶馆的游船外,却平静如镜,已看不到舟来舟发,川流不息,装卸搬运,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。

    虽然这也早在我的想象之中,但我也不由得产生了无端的落寞,哪还有心情品茶赏景。可当我不无遗憾地离开码头,在梯坎的平台上回头再向码头张望时,却发现也有很多人正在东张西望,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,还在心有不甘地寻找那“白日里千人拱手”的景象呢。其实,磁器口的日游客接待量早已是数以万计,但毕竟只是游客,终究还是少了“每天上千艘船划向码头”的千人“拱手”。

    丙申初秋于重庆(管金定)

责任编辑 风尘布衣